世茂杯“我和我的祖国”获奖征文选登—家乡四则
发布时间:2019-11-28作者:盐城文联   编审:盐城市文联  浏览量:83
我家的茅屋,被暴雨掀掉了顶,祖父连滚带爬趴在屋脊上,也无济于事。在祖父讲述那个下午的时候,就像是在放映一部惊心动魄的大片。
父亲咬咬牙,挤出三个字:起楼房。
那是一九九七年,父亲的大船,从苏南横越长江,满载着砂石。只能停在安时河边,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程,水路更远些。安时河算是一条主航道,而连通村庄的皆是河沟,大船是无法进出的。为了把材料运到家,他们把村子里大大小小的水泥船,凑一块儿,成个临时船队。一船一船,从大船上驳,一篙一篙,撑到门前河口,再挑上岸。
小山一样的黄沙、石子和砖头,还有黑硬的钢筋,沉默不语,只有父母手上的老茧和额上的皱纹,如同一张木讷的嘴巴。那些日子是没有日夜的,时间就像是冻住了一样,只有一件接着一件的活,搬运时间。上梁的那一天,全家人都起得早。上梁是一件庄严的事,很是慎重。上梁,是起房的重要节点,很有标志性意义。房,已初具雏形,像一座房。
在村上,起过房子的男人,才有尊严,被人看得起。起房子,不光是钱的事,而是一个男人的家庭担当,更是其成长的必修课。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是这堂课上的考题。
站在中年的门槛上,回望那天父亲咬牙决定起房子的情景,我才知道其中的份量。
很多年前的那个下午,父亲开着船,一手把着方向盘,一手指着通榆河岸上,说:那里要造铁路——新长铁路。
铁路,我只在电影里看过。铁轨铺向看不见的远方,有火车开过的时候,轰隆作响,如连环雷。汽笛声,曾令多少少年着迷,简直赛过一流的世界名曲。其实,我幼小的心灵压根欣赏不了世界名曲,但对火车鸣笛,情有独钟。
父亲走了,他还没有坐过火车。
但是,现在。从故乡出发,火车南下,北上。开往任何一个地方。铁牛飞驰,奔跑在广阔的平原上。初夏,风吹麦浪,阵阵麦香,被载到更远的远方。
出门,我常坐火车。喜欢坐在窗口的位子上,列车飞驰,看窗外家乡平原上的风景。村庄近了,又远去;挥别一座城市,遇见下一个城市;一条条河流,在眼前流过;一片片农田,在远处铺展。芦苇丛丛,如同一片绿色的云,在风中摇;荷塘一个连着一个,冬天一片寂静,盛夏花开,鲜亮鲜亮的。
坐着火车出发,就像是打开一本画册:故乡和远方。
父亲曾说过的铁路,成为故乡最美的抒情诗,穿越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城市。
时间是一个魔术师。
七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古稀。
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他才正当年,奋发有为。
无意间,翻看童年的照片,我穿着校服,侧身坐在小学校的花坛边上。花坛正对大门,成圆形,中间长一棵青松。后来,我才知道,青松与花坛,几乎是当时学校的标配。青松精神,激人奋进。
这张照片的背景就是教室,几排平房,成一字型排开,红色的门,红色的窗,红色的墙,还有红色的廊柱。屋檐低矮,匍匐在地。室内一讲台,一黑板,和一些桌椅。一样样在砖铺的地面上,拉开阵势。常有一些鸟,把窝安在檐口,进进出出,让读书的日子多了些淘气。
尽管,我在一所乡村学校教书,不过此番景象也是儿时不敢奢想的。内在皆迥异。互联网➕,甚至让课堂与世界同步。这在从前,妄想家也必以为神话。

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人所追求的莫过于物质而已。但一个物质富足的时代,人所追求的早已超越物质。
比如,旅游。有人说,旅游不过是从一个自己待腻的地方,到一个别人待腻的地方。不错,人有猎奇的心。但这正说明,人有了闲情逸致来关注自己的心。而这,是超越生存,享受生活的一个变化。
七十年,山河巨变。如果说我们的国家是一幅画,中国早已从黑白画,变成了彩色画。只有一种底色的生活,已是五彩缤纷。喂饱了身体,让心灵多一些色彩,多好!
更是,足不出户就可旅游。风景不仅在远方,在生态宜居的理念下,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破茧化蝶,自成风景。新兴的旅游景点,雨后春笋般涌现,此不必举例,谁的脑海中,不能浮现出几处家乡的胜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