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滨临黄海的盐城,禾绿花艳,鹤飞鹿鸣,满目苍翠。踏上东方沿海湿地,这里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一条贯穿南北的串场河水道,一条雄起南北的范公堤,横亘在古城的东方。范公堤依傍串场河,河水清清,奔流不息,承载了海盐文化,书写文明的诗篇。当年,里下河流域,海水倒灌,水灾连年。宋人盐官范仲淹率众,筑就了护海大堤。范公堤边,串场河水岸,一个个以盐而得名的集镇村庄,诉说盐文化的前世今生。
阳光和煦,大道林荫,车行范公堤岸。一个个带有“团”、“灶”等字样的地名,出现在面前。我原以为,新四军重建军部在盐城,这“团”与抗战相关。1943年,被誉为“老虎团”团长兼政委的郭猛,率部反扫荡,战斗中不幸负伤,牺牲于串场河岸前沿阵地上。纪念先烈,便有了以“郭猛”等烈士命名的地名。听人介绍,方知与这“团”、“灶”相关的地名,都是当年煮盐的单位。白色海盐文化与新四军红色文化,构成了近海地名的特色。
盐城,因盐而得名。史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始设盐渎县(渎,泽地之河)。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盐渎更名盐城县延用至今。这里,战国时“煮海为盐”,秦汉时“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唐时淮南盐场“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史记》)盐渎之地,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之多。漫步范公堤边古镇的老街,一位老者告诉我,至清嘉庆年间,古镇盐业兴盛,商贸兴隆,曾有九坝十三巷七十二座半庙千家店铺。岁月70年,加大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现今保存25万多平米明清古建筑群,是苏北保存最完好的两淮古盐场遗址。
时间改变了大地,改变着一切。唐之后范公堤即为海岸线,以此为坐标,1027—1554年,每年海岸线向东推移15公里,年均28米;1554—1883年,向东推移23公里,年均70米。至20世纪末,海岸线东移了42公里,其间历经千年,年均淤长44.3米。海岸线东移,浅海成滩涂(顾毓章著《江苏盐垦实况》)。古为海岸线的范公堤,早已远离了大海。
以盐而兴,以盐而变。时光到了新中国成立前,灶盐荡然无存,滩涂荒废。“一日下雨水汪汪,三日天晴冒盐霜。”盐渎的“白”,是对当时这片盐碱地的真实写照。一声春雷,响彻大地。终于有一天,吹响了生态发展的号角。科学规划,兴修农田水利,改造盐碱地成良田。种植棉花、林木、花卉等作物,实施农牧业、观光业与湿地保护、综合开发利用齐发展。上世纪90年代,盐碱地一跃成为全国重点产棉区。
湿地保护,林成网,鸟成群,如今,已是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好地方。这里有长达582公里的海岸线,683万亩滩涂湿地。生长有鸟类、哺乳类、两栖爬行类动物483种,鱼类281种,昆虫等其它动物650多种。还有480多种湿地植物,286种浮游物与澡类,是名符其实的人与自然共生乐园。更有大纵湖、枯枝牡丹园、15里沙冈桃花园、丹顶鹤及麋鹿国家 级生态保护区等旅游景观地,吸引八方的游客。
远足山水之间,踏青赏花,陶醉于苍莽原野美景,领略水色风光情趣,寻找融入大自然的乐趣。走向海边,拔开蒙蒙晨雾,在那似云似海的深处,翘望花的海洋,似彩云中的霞光,大红到了极 致,玉白更显纯洁。树绿花红,相互簇拥着,推推搡搡,尚见几分腼腆却是奔放。漫步在这野生动物的天堂,更是空气清新天然氧吧间,忽听人咏“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唐刘禹锡)是啊,眼前更比这诗情与画意。
绿色的湿地,鱼儿鲜,蟹儿肥。站在河岸边,能听见大纵湖螃蟹日夜兼程回游的声音。大纵湖连接蟒蛇河,交汇串场河,流向了大海。就在那淡水与海水交界处,回游的螃蟹繁殖了一代又一代。如今的大纵湖,既是旅游景观地,更是水生动植物的天堂。大纵湖大闸蟹,个大,壳青,腿硬,脐白、黄满、肉嫩,是因独有的海水与湖水对蟹双重的滋养。
去海上看日出,驱车前往浩瀚的黄海边。晴空万里,月夜星晨,穿行于绿野。“到了,到了!”友人高兴地大声说他听到了海潮拍打水岸的声响。打开了车门,一股强劲的海风夹着大海的气味扑面而来。翘首以待,转眼间,一轮红到极 致的朝阳跳出了海平面。“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蛋黄般的初升太阳,波光粼粼的海面,高高的海港塔架,茂密的森林植被,奔腾的麋鹿,飞翔的鹤鸟,构成了一幅海边早晨最美的画卷。
沧海桑田,青山绿水。70年韶华,祖国气象万千。一个以白色铸就盐文化的城市,历经巨变,盐载史册,继往开来,日新月异。昔日的荒滩,白色变绿洲。追赶朝阳,只争朝夕,前方走来第一拨赶海的人。我也融入其中,阔步向前,沐浴着新时代的光辉。
世茂杯“我和我的祖国”获奖征文选登—盐渎的白与绿
发布时间:2019-11-01作者:盐城文联 编审:盐城市文联 浏览量: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