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茂杯“我和我的祖国”获奖征文选登—从书信到微信的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19-10-16作者:盐城文联   编审:盐城市文联  浏览量:67
20世纪80年代初,远隔千里的人们多数是靠书信传情达意。那时若收到一封信件,无论是谁,都有一种迫不及待拆开看的兴奋感。在我记忆中,家里最开始收到的信是远嫁广东的小姨写来的。因为妈妈和外婆都不识字,便让上四年级的我读给她们听,然后再按她们说的给小姨回信。一封封信件就这样带着彼此的牵挂和思念,飞越在千山万水之间。不得不说,书信在当时就是亲人之间感情的一种传递,就连那小小的邮票也饱含着满满的深情。每当收到小姨的来信,信件都交由外婆保管,而我则把那印刷精美的邮票小心翼翼地撕下来,夹在一本影集里,珍藏起来。
不过,书信虽能诉说感人肺腑的情意,但若是遇上什么紧急的事情就不行了。电报利用无线电波发送信息,速度比书信要快很多,在当时特别适合用来传达紧急的信息。我有生以来唯 一 一次发电报是刚读初中时,外婆摔伤住院,妈妈让我发电报给小姨。当我到达邮电局后,工作人员便给了我一张专门用于发电报的“电报纸”。我至今仍 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张有着三十个格子的纸,工作人员交待,一个字一格,不用标点符号,只需把内容用最简洁的文字填写工整就行。
后来,我们校园不知何时刮起了一阵“笔友风”。我也不例外,交了很多的笔友。从此,我的课余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在此期间,我还收到了另一类书信——明信片。它是由书信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信件形式,正面是风景、人物、建筑等精美的图案,背面是收(寄)信人的姓名、地址、邮编,旁边空白处则写着问候的话语。于是,从那时起我不光喜欢收藏邮票,还爱收集明信片。我把它们分类整理,夹在影集中,视若珍宝。
20世纪80年代末,镇上的报刊亭和一些商店装上了公用电话。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拨了号,听到话筒那端小姨熟悉的声音时,我竟然激动得语无伦次。想不到相隔千里的两个人,因一条电话线而让彼此的声音如此接近,这真是太神奇了。
20世纪90年代初,外婆家终于装上了固定电话。刚安装好外婆就迫不及待地打给小姨,分别多年的母女俩话匣子一打开可就刹不住车了,絮絮叨叨说了大半天才依依不舍地挂断。这第一通电话就花去了外婆好几十块钱,外婆便不由咋舌道:“不是说自家座机打长途只要几毛钱一分钟吗?我都没讲几句话,咋还那么贵呢?”末了,她又叹道:“若是哪天能随心所欲,想怎么聊就怎么聊就好了。”
没想到,仅仅过了几年时间,外婆的这一愿望就如愿以偿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通信技术的迅速提高,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跃进了我们的生活。短短几年时间,它便由最初单独的通讯功能发展到集通讯、娱乐、支付为一体的智能工具。而且费用也在逐渐降低,由以前的双向收费到单向收费,再到取消漫游,如今还有琳琅满目的优惠套餐,真正实现了我们当初曾梦想的随时随地畅聊的时代。
如今,每当吃完晚饭,外婆总是习惯性地拿起舅妈给她买的超大屏智能手机和远方的小姨开始视频聊天。视频里外婆和小姨常常感叹,天涯相隔的俩母女本以为后半辈子都很难见面了,没想到如今还能天天在手机里见面唠嗑,真是新时代为她们带来的莫大的福利啊。
看到她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同样感慨万千。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不得不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拨号上网仿佛还在昨天,立马又要迎来5G时代了。据说那时候,通讯更加方便快捷。真心期待5G早日普及,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好地享受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便利,体验一个万物互联的崭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