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茂杯“我和我的祖国”获奖征文选登—父亲的植树梦
发布时间:2019-10-15作者:盐城文联   编审:盐城市文联  浏览量:68
我的老家在原龙冈镇后黄村,一个叫洪家墩子的地方。因墩子地高树大像一个绿岛,方圆两三里就能看见,让人羡慕不已。人们羡慕这里的原因有两:一是因为每到炎热的夏天,这个墩子就被浓浓的绿色植被所覆盖,是一个天然的大空调,居住在这里茅庐草舍里的老老少少,都会度过一个特别舒服的盛夏;二是从每年的春蚕开始,便有人瞅着洪家墩子上三棵大桑树的绿色地标,带着长杆竹勾和芦篾篮子,慕名来到这里采桑摘叶回去喂蚕。这样的情景一直要持续到每年的秋蚕结束才算完事。
而这些植被和这些树的杰作,便是我过世的父亲所为,或者是学我的父亲所为。
从我记事开始,有关父亲植树的事情,就陆续植入我记忆的芯片。比如,关于三棵大桑树的原版故事是这样的:哥哥周岁生日的那天,父亲特意从洪桥的集上卖回了三棵幼苗,在老房子西山栽了一棵,又在西南角猪圈的前面栽了两树。父亲当年就丢下话说,这是为我家儿子准备的“小银行”,将来要用这些长大的树为他娶婆娘。
时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哥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那三棵桑树也长得枝繁叶茂,要两个成人的四条胳膊才能把它搂住。它蓬勃茁壮的树冠更是漂亮,仿佛飘忽在蓝天之下的一朵绿色的云彩,唤鸟引雀,一片祥和。但是父亲还是忍痛割爱,锯了其中的一棵卖钱作为盘缠。又从他的“森林小银行”挑了二十几棵十几年树龄的小树,如刺槐、楝树和榆树等作为原材料,雇回几个木工师傅,为大哥置办了三十六条腿家具,迎娶了大嫂! 而父亲舍不得砍那些树的原因,是因为那些陪伴着大哥一同成长的桑树和杂树,已然渐渐成为父亲手中的“摇钱树”。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和农民,大家都是在地里刨土挣工分,一年到头挣不来几张钞票,吃饭穿衣过日都不富有。加上十年文革的动乱,大家的家底子都很薄弱,手中的日用开销都是入不敷出。而父亲首当其充,是打响农家植树小算盘的第一人。父亲会从这些树上断下一些量身定制的桠枝,做成犁梢、拂板、扁担、锹柄等农具,拿到生产队里换工分;会用去了青皮的白柳条,做成大扁、簸箕、笆斗、箩筐等粮具,拿到集市上去卖钱。有了父亲的带头,大家好像找到了方向纷纷效仿,都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栽起了树,仅仅几年,洪家墩子上的树就像一片茂密的森林,葱葱郁郁生长起来,后来大家都成了“植树造林”的受益者。大家不仅以树养家,还在树上“打滚”,解决了许多因为没钱而办不成的事情,着实帮助大家度过了那个难忘的岁月。
今年我掐指算了算,父亲当年在洪家墩子上为大哥栽树,正好是1956年,与伟大领 袖毛主席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同一个年头。作为老党员的父亲,算是紧跟了时代、响应了号召,把一个墩子的农民带上了一次小小的致富路,为新中国成立不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了一个好头,也圆了自己一个的好梦。时至今日,因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也成了名符其实的“植树侠”。今年春天,我又在自家门口栽下了一百零一棵女贞树。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它就会绿树成荫,护佑孙子,算是对今年七十华诞的祖国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