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的中坚力量,以血肉之躯捍卫人类尊严,用伟大胜利重铸世界和平,为人类正义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近日,我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集体观摩了新近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罪证影像为创作蓝本,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回顾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再现先辈的不屈抗争。我市作家在观影后纷纷提笔创作,从文学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创作实际,解读这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现精选部分优秀评论予以刊载,以文学铭记苦难历史,以笔墨凝聚前行力量。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许可仁
影厅暗下,银幕微光摇曳,胶片徐徐转动,《南京照相馆》的画面随之展开。我肃然端坐,心绪被光影牵引,起伏跌宕:时而震惊,时而攥拳,时而泪涌……那方寸照相馆,竟如一面奇异的棱镜,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折映其中,折射出深埋于时间灰烬之下那触目惊心的血色与厚重。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从你家门前走一遭,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当这首童谣在银幕上唱响,南京城尚徜徉于冬日暖阳。有轨电车叮当碾过铁轨,吉祥相馆木门敞开,老金举着相机,在大好河山的布景前,为穿新衣的孩童、寻常百姓定格灿烂笑颜。光影裹着生活的甜蜜,那时的南京,街头叫卖、檐角风铃,都仿佛能如相纸影像般,锁定于安稳的日常,在清浅时光里波澜不惊。谁曾料想,这人间烟火竟在1937年12月被一场疯狂的屠戮彻底颠覆。飞机低空扫射轰炸,无数平民横尸街头巷尾。硝烟中,孩童呼唤母亲,妻子哭喊丈夫,无助的悲鸣尽数湮没于日寇的铁蹄之下。长江边,手无寸铁的平民被日寇装入麻袋,扎紧袋口,推入江中溺毙;更多人群则在几十挺机枪的疯狂扫射下成片倒下,鲜血染红江水。此情此景,令人震骇。
城门失守,枪炮撕裂了所有平静。吉祥相馆幽暗的地下室成了老金一家最后的避难所。黑暗中,每一声枪响、每一阵踹门声都如重靴踏在心尖,他与妻儿紧紧相拥,连呼吸都屏住。邮差阿昌为求一线生机,冒称照相馆学徒,被逼至馆中冲洗底片。显影液里渐渐浮现的暴行影像令他浑身战栗——画面中,巷口卖糖画的老张倒卧血泊;平日总来蹭相机看的邻家女孩蜷缩墙角,眼神空洞。老金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惊悚,外面的世界早已面目全非。他默默将毕生冲印手艺传授给阿昌——那显影液浸泡的,何止是底片?更是同仇敌忾的决心与勇气。为了留下日寇暴行的铁证,老金、阿昌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直至献出生命。目睹此幕,我不禁攥紧了拳头。
光影明灭,一帧帧画面如重锤撞击心房。战火里焦灼的面孔,废墟上幼童茫然的眼神,直如利刃穿透银幕,令人喉头哽咽,胸中闷雷翻滚。日寇战地摄影师为炮制所谓“中日亲善”的假象,竟将襁褓中啼哭的婴儿高高举起,狠狠摔向冰冷的水泥路面。母亲撕心裂肺的恸哭,划破苍穹,直刺心髓。至此,我的泪水决堤,眼前一片模糊。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1937年的南京,一群普通人以血肉之躯,为山河立证,为民族铸魂。他们未能走出那个严冬,却让后来者永远铭记,何为尊严,何为守护。
灯光亮起,步出影院,心潮久久难平。六朝古都依旧喧嚣,车流奔涌,行人匆匆。然而,方才银幕上那些曾被尘封的面孔,此刻却如磐石沉沉落于心底。照相馆那扇橱窗,已然化作一面映照民族魂魄的明镜,它无声地昭示:在奔涌向前的寻常日子之下,须不忘国殇,常怀惕厉,让民族之根深扎于往昔的沃土与焦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