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尖触碰1937——我市作家观《南京照相馆》有感(六)
发布时间:2025-08-22  编审:盐城市文联  浏览量:0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的中坚力量,以血肉之躯捍卫人类尊严,用伟大胜利重铸世界和平,为人类正义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近日,我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集体观摩了新近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罪证影像为创作蓝本,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回顾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再现先辈的不屈抗争。我市作家在观影后纷纷提笔创作,从文学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创作实际,解读这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现精选部分优秀评论予以刊载,以文学铭记苦难历史,以笔墨凝聚前行力量。

以东方叙事话语还原历史真相

——谈电影《南京照相馆》

刘秀珍

以“真实细节”聚合历史“真象”

“Dead To Rights”,何谓“铁证如山”?电影《南京照相馆》以真实历史素材为蓝本,匠心独运,以震撼人心的“细节真实”还原了二战期间日本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围绕“照片”的拍摄、冲洗、传播、历史影响等环节,电影再现了侵华日军如何以残害生命为“笑乐”的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这些残酷的历史“真象”,绝非虚化的镜头叙事,而是真实细节的全方位聚合。例如,有被作为战后日本战犯审批的“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相册,有“吉祥照相馆”的街景、交通、店铺影像的原始精细再造;有南京老城南风貌的重塑,诸多真实南京地名的出现,如夫子庙、鸡鸣寺、中华门等;有对日军文化掠夺罪行的揭露,被肆意涂抹的孙中山题字牌匾,摆在日军案头的中国古玩字画,南京城墙砖被撬下带回日本修建八纮一宇塔……等等,无不是对日军暴行的真切呈现,无不是尊重历史的客观演绎。

以客观理性营造“镜头叙事”

从古老的“听”故事到今日“看”故事,镜头语言提供了绝妙路径。如何建构有效的“镜头叙事”?《南京照相馆》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优秀范本。首先,电影突破了以往中国抗战史叙事的“反抗侵略”或“英雄人物”的结构模式,以小见大,以“相片”串联起宏大历史叙事,构思相当精巧。其次,可贵处在于,电影给观众的最深刻感受是,不刻意煽情,不着力渲染,冷静克制。电影主创者坚持以客观理性重审历史,以相当克制的“镜头叙事”,弱化感官冲击性过于强烈的镜头,避免过快的战争叙事节奏,切换镜头时回忆与现实不断交错,虚实相宜,精准切换情感节奏,缓急得当。这些叙事策略表明,电影绝非简单的揭露、控诉历史暴行,而重在引导观众反思战争施暴者对人类价值观的极端挑衅,反思穷兵黩武者对人类文明的残酷毁灭,进而反思战争背景下人类的共同命运,反思当今时代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不为传播延续仇恨,而为警醒人类:勿忘历史,朝向未来,战争幽灵犹在,珍爱今日和平。

以东方智慧建构中国抗战叙事

电影英文名“Dead To Rights”,常被不少人忽略。名之为何?究其深意,乃是要向世界传达来自中国的铿锵宣言,建构来自东方的真实抗战叙事,呈现孜孜追求的历史真相。

1937年,被毛泽东称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名《西行漫记》),向西方世界抛下了一颗惊雷,风靡全球。作为首位进入延安的西方记者,斯诺所描绘的真实中国共产党和斗志昂扬的红军形象,首次冲破重重封锁,亮相世界,让世界惊叹还有“另一个中国”,“另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斯诺开始,西方人士陆续朝向延安进发。他们到达后,延安地区无论中国共产党领袖还是普通军民,都对这些到访者展示了最大的诚意与欢迎,最大可能地为他们创造采访条件,提供素材与鲜活生动的案例。也因此,访问者们写下亲身所历所见,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的延安主体形象。他们的共同体验是:“这是一次发现新事物的旅程——发现了一种新思想,一种新人物,正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持恒的文明的中心所在,开辟着新天地”。由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故事开始迅速为国际社会所知晓,逐渐获得高度认可与积极评价。

“延安叙事”建构的历史经验表明,唯有牢牢掌控话语权,才能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百年中国屈辱史早已昭示,历史不能忘却,历史需要一代代人“温故知新”。中华民族的历史,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讲述。电影《南京照相馆》在世界各地观影的热潮迭起表明,这是一次以东方智慧建构中国抗战叙事的成功实践,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电影所植入的厚重人类关怀也激起了跨文化群体的普遍共鸣。可以说,《南京照相馆》为世界电影史提供了文明互鉴的新经典范例,标示了当代中国电影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