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的中坚力量,以血肉之躯捍卫人类尊严,用伟大胜利重铸世界和平,为人类正义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近日,我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集体观摩了新近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罪证影像为创作蓝本,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回顾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再现先辈的不屈抗争。我市作家在观影后纷纷提笔创作,从文学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创作实际,解读这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现精选部分优秀评论予以刊载,以文学铭记苦难历史,以笔墨凝聚前行力量。
照片里的枪声
——《南京照相馆》影评
陈婷婷
1937年12月13日清晨日军攻进南京,对城内军民进行为期6周的大规模屠杀,总计死亡人数逾30万。“南京大屠杀”是深刻于中国人心中的“国殇”代码,调取这段被封印进DNA里的惨痛记忆,甚至只需要一串数字。
子弹穿越百年,面对如此沉重的选题,《南京照相馆》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带领观众叩问苦难,听见历史相册中震耳枪声,并在此基础上启发进行更深维度的思考,令人叹服。
视角·贴近
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避开以往将镜头聚焦于战场宏大场面的传统做法,影片另辟新径,将镜头方向调转,推进一家普通照相馆的方寸空间内,让镜头长时间锁在中景与特写之间进行切换,贴脸开拍一群小人物在生死考验面前的个人情感、家国情怀,并让镜头一次次推近再推近,让观众在影片人物的牵引下主动去发现照片显影出的历史真相。当我们发现照片本身成为叙事媒介时,一切“事实胜于雄辩”,一幅幅定格静止的真实画面,远比艺术重构出的战争场景更具力量感和视觉冲击力。
表达·隐喻
没有细数,但认为隐喻式的表达几乎贯穿影片全片。有人说这是导演团队的克制,我却认为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一个个思想的触点,启发每个人去思考,去见仁见智。
比如,影片开头阿昌因为想帮助老夫妇俩寻找女儿来信而错过卡车,阴差阳错救了自己。一面如此,另一面却又告诉我们战争之残酷,炮弹底下哪会有“幸运儿”,哪有逃生的机会。剧情行进过程中,不敢拿枪射击的伊藤却一次次在“杀人游戏”进行时兴奋地摁下快门,他的手上没有鲜血,但他拍摄的照片已成为一袋袋“兴奋剂”,喂进杀人狂魔口中,刺激他们进行更大规模、更加凶残的屠戮。同时,他自己摁下快门时的快感和日军扣动扳机进行屠杀时的快感是如出一辙的,本质上没有区别。扣动扳机与摁下快门这两个动作的关联与隐喻在影片最后得到揭晓:当中国人老金将手中相机对准日军进行拍摄时,日军毫不迟疑地立即开枪将其杀害了。看不见血的射击也是射击,扳机和快门一样,在这场战争中都始终只由“强者”支配着,差别仅在于是杀人,还是杀更多人。
除了具体的隐喻,影片还综合运用色彩、声音等进行引申烘托联想等,以及不断通过反打交代画面之外的大环境。如用冷色基调还原严冬屠城时的场景与情绪;用地窖烛光营造人性在微光中的孤独坚守;用红色暗房还原“物理空间”,同时渲染战争血流成河的外部环境;用自然光照回暖宣告枪决战犯的历史轮回……
启迪·思考
不能揭露人性的文艺作品没有力量,不能客观揭露人性的文艺作品没有生命力。
与直面战争考验时被激发出的人性不同,影片故事开展场景几乎一直被压缩在被战火包围,却又看似安全的照相馆内,为真实人性的表演留足了空间。阿昌、老金一家四口、林毓秀、宋存义,起初会在照相馆相聚都是因为想活下去。可随着照片显影出的“今日南京”,所有人都开始不淡定了,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精神状态。但此时看淡生死的认知逻辑与骨子里的英勇气概还有区别,是经过“计算”想明白的,“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却死了”。首先采取行动的是警察宋存义,这个骨子里仍有血性的汉子选择“窝窝囊囊地活不如轰轰烈烈地死”,冲进日军杀个痛快,为自己、为弟弟家人报了仇。演员出身的毓秀,内核也随着剧情发展不断改变,从初来乍到时戏谑的眼神,到婴儿被摔死时的恐惧,再到自己被日军凌辱后的绝望,于是她一次次问王广海“万一呢?”,万一当了亡国奴,日本人会把自己当人看吗?尽管王广海几次都强装镇定地保证“有未来”,但他最后眉心中的那枪告诉所有人:日本人从来没有把他当人看,亡国奴根本不可能有好下场!他最想攀附的日本人最终对他屠杀至灭门。
所有人最深刻的精神反转来自看清伊藤秀夫的“伪善”。原岛大地能认真揣摩并最后出演伊藤秀夫是需要十足勇气的。从开始时的一脸稚气,被“下等人”打耳光也会不断道歉,到最后的剖腹自杀,原岛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一个“三观”被战争带偏的日本青年的真实模样。表面上看伊藤似乎有善良自然的一面,比如初到南京他骑车到处闲逛,给阿昌带食物,看到小狗会蹲下身喂食。但剥开这些迷惑行为,他给阿昌写“护身符”最后加的“二日内”,拍摄杀戮照片时的莫名兴奋,通行证上的特别标注……无不为他最后歪解“仁义礼智信”提前背了书。说到底,伊藤秀夫仍是一个从小就在家里家外接受军国主义思想成长起来的日本青年,掠夺占有是他血液中的本能,是懦弱都治不了的“癌症”。
共鸣·情感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肩头都是一座大山。
个人认为阿昌的视角正是绝大多数观众的体验视角,某种程度上,观众与阿昌常常需要共同面对同一张“生死考卷”和相同的灵魂拷问。以为要死,结果没死;以为能逃,结果逃不了;以为是朋友,结果不是朋友;看到生机,让出生机……邮差小阿昌是被现实和战争逼迫成长的。
阿昌两次因为善良本能选择而错过活的“机会”,最终都救了他一命。他最后的死亡根本不是他意料之外的事,而是他认真做过心理建设的坚定选择。当他一字一顿说出“我们不是朋友”时,他的身体虽死了,但他又在精神世界里复活了。阿昌用生命代价告诉所有活着的人一个道理:人与人是不同的,善良与善良是不同的,朋友与朋友是不同的,对“仁义礼智信”的理解是不同的……不要走错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平凡世界的微光,来自对真善美的坚守,这种微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万家灯火汇成的锦绣山河是灭不了的,中华民族是灭不了的。当影片最后群像,与前一次幕布前的群像重叠时,作为中国人是无法不泪目的,“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我们做到了!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春天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每一次对真相的凝视,都是对30万亡灵的庄严祭奠;每一次对记忆的传递,都是在历史长河中投下一枚不沉的石锚。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