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的中坚力量,以血肉之躯捍卫人类尊严,用伟大胜利重铸世界和平,为人类正义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近日,我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集体观摩了新近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罪证影像为创作蓝本,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回顾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再现先辈的不屈抗争。我市作家在观影后纷纷提笔创作,从文学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创作实际,解读这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现精选部分优秀评论予以刊载,以文学铭记苦难历史,以笔墨凝聚前行力量。
底片上的血色记忆
——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
陈卫中
一间照相馆,一座南京城。一部催人泪下的银幕悲歌,一段不能忘怀的民族历史。
看完《南京照相馆》,我的心绪如江水翻涌,久久难平。走出巨幕放映厅,一位中年观众慨叹仍在耳边:“这样的电影该年年放,警醒我们不能沉溺安逸,勿忘昔日屈辱。”
1937年12月的南京,巷陌烟火尚温。编号1213的邮差苏柳昌骑着单车走街串巷投送他的邮件,林毓秀正在戏台上做着她的影星梦,贡院街吉祥照相馆的老金忙着为街坊们拍照留念。然而,12月13日,侵略者的枪声撕裂长空,瞬间浇灭了市井的生机。硝烟弥漫,屠杀四起,古都南京坠入无边的悲惨炼狱。
影片以沉痛的南京大屠杀史实为基,镜头精准聚焦于吉祥照相馆及其中命运交织的人们。阿昌、毓秀、存义与老金一家,他们的聚散离合,构成影片叙事的主轴,更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深刻勾勒出普通人灵魂的剧变,从求生本能到痛苦觉醒,直至精神的蜕变。
无论是化身学徒“永泰”以求自保的邮递员阿昌,还是名字诗意、容颜美丽的林毓秀;无论是希冀藏身地下室避祸的老金一家,还是从战场侥幸脱身、藏身皮箱潜入照相馆的宋存义。当屠刀高悬,那卑微的生存愿望,最终都难逃幻灭。阿昌到“永泰”的“昌泰”祈愿,终究未能阻挡死神的脚步;毓秀虽在众人鲜血的护佑下幸存,身心却饱受魔鬼践踏;老金一家连同承载记忆的照相馆,在火舌中化为灰烬;宋存义则用生命守护了象征反抗的城墙砖块。
当他们最初聚于照相馆这小小方寸之地时,何尝不都只为“活着”。但当他们在为日军洗印的照片里,目睹亲人身首异处的惨状,看清侵略者伪善面具下的狰狞,所有的侥幸顷刻崩塌。血淋淋的影像成了最残酷的觉醒,与入侵者“我们不是朋友”,个人的苟活已无意义,唯有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
城墙砖块砸向行凶日军的头颅,显影液泼向记录罪恶的相机镜头。即便代价是生命,这群曾经的陌生人,最终合力保护了那些凝固着滔天罪行的血色底片。这不仅仅是复仇,更是向世界昭告屠城暴行、为审判侵略者留存铁证的壮举。他们以微躯,点燃了反抗的火种,也定格了历史真相。
战火虽熄已八十春秋,惨痛教训并未远去。放眼当下世界,局部战争在荼毒生灵,城市在硝烟中倾颓,鲜活生命在暴力下消逝。《南京照相馆》的意义,超越南京,跨越国界,它奏响的是全人类共同命运的悲怆交响。
影片尾声,幸存者林毓秀与老金遗孤——以“金”、“林”二字暗喻的金陵新生儿——在人群中观看历史的判决。他们是血色劫灰中挣扎出的嫩芽,承载着古城不灭的血脉与重生的希望。
暮色中漫步,想起一句读过很多遍的“箴言”: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只是有幸身在一个和平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