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尖触碰1937——我市作家观《南京照相馆》有感(三)
发布时间:2025-08-15  编审:盐城市文联  浏览量:0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的中坚力量,以血肉之躯捍卫人类尊严,用伟大胜利重铸世界和平,为人类正义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近日,我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集体观摩了新近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罪证影像为创作蓝本,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回顾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再现先辈的不屈抗争。我市作家在观影后纷纷提笔创作,从文学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创作实际,解读这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现精选部分优秀评论予以刊载,以文学铭记苦难历史,以笔墨凝聚前行力量。

历史不容忘记,更不容篡改

——《南京照相馆》影评

郑中顺

看完《南京照相馆》,走出现代气息浓郁的电影院,真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影片通过八十多年前南京城里七位普通市民的亲身经历,向今天的人们呈现了那段黑暗、沉重、压迫得令人无法喘息的痛苦记忆。历史不容忘却更不容篡改,唯有谨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崛起永远前行,才是对那些为反抗侵略、守护真相、追求正义而牺牲的人们最好的纪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大好河山被侵占,普通百姓被屠杀,国人命悬一线,生存下来的希望微乎其微,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疼痛!

片中的人物,无论是南京沦陷后忙于奔命的邮差阿昌,还是做着明星梦的演员林毓秀,因怕死不敢上战场做了逃兵的宋存义,以及照相馆老板金承宗一家,还有那个在生存和良知之间挣扎、游走于汉奸边缘的翻译王广海。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小人物,影片通过这些小人物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个大事件中许多血腥场面。

他们有着正常人所有的情感和行为,怕死、求生、逃命,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和噩梦之中,惶惶不可终日,随时都可能成为被屠杀的同胞中的一员。国家的羸弱、政府的无能、民众的无助,构成了那个特定时代灰暗的基本面。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在经历了被蹂躏和杀戮之后,国人的民族性终于被唤醒,义无反顾地带着必死的勇气选择了抗争。

影片刻画了普通民众在见证了日本人攻陷南京之后的杀戮、强奸、罪恶和伪善之后,他们内心深处、骨子里的民族性慢慢觉醒的过程。宋存义做了逃兵被林毓秀所救,但并不妨碍他成为金老板女儿眼中的英雄,在看到亲弟弟已被日本人杀害的照片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复仇;为了一家人生命着想的老金,从起初的苟且怕死,到不能成为汉奸的底线确立,到最后想方设法把记录这些滔天罪行的胶片隐藏起来意欲带出去;还有老板娘赵宜芳,拿出全家用来活命的吃食给偷生的警察,为了感激过命的林毓秀,她送出了最珍贵的玉镯,以她最质朴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抗争;演员林毓秀从不在意战争到害怕恐惧再到绝望,最后勇敢觉醒,“万一中国人赢了呢”既是她表面的疑问更是她内心的祈祷和信念,她成功地将胶片和老金的儿子带到了安全区,让这些照片迅速公之于众,引爆国内国际舆论,最终成为把日本法西斯送上国际军事法庭的铁证。

“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样践踏”。掷地有声的棒喝,既是那个时代民众的呐喊,更是今天的我们内心必须深深铭记的格言。

日本人为了掩盖罪恶粉饰太平,对他们自己的随军记者拍摄的许多记录杀人比赛,炫耀赫赫战功的照片会打上“不许可”三个字。这三个字是日军用来封锁真相的强制命令。但当苏柳昌说出“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样践踏”,角色反用这个词,突出强调了中国人民绝不接受侵略者的暴行和谎言,表达了国人对真相的坚守、对正义的追求以及捍卫民族记忆的坚定决心。

影片中很多镜头给了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刚开始的感觉是此人尚具起码的人性,殊不知正是这样一个带着浓浓文艺范(骑着自行车满南京城拍风景,将来想做一名电影导演)的伊藤,宁愿用白米饭喂尸体旁的狗,却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口口声声“支那人是猪”,不直接开枪杀人,却狡诈地学会了借刀杀人,学会了用“仁义礼智信”来遮盖他邪恶的灵魂。

让我们永远记住吉祥照相馆名中的“吉祥”,阿昌阿泰称呼中连起来的“昌泰”,金承宗、林毓秀名字串起来的“金陵”“毓秀”,更不要忘却了,阿昌的邮差编号1213的深刻隐喻。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前言中说“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这不仅仅是说给侵略者和旁观者听的,更是说给曾经遭受过这些苦难和世世代代的后人以及所有珍视和平的人们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