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尖触碰1937——我市作家观《南京照相馆》有感(二)
发布时间:2025-08-15  编审:盐城市文联  浏览量:0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的中坚力量,以血肉之躯捍卫人类尊严,用伟大胜利重铸世界和平,为人类正义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近日,我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集体观摩了新近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罪证影像为创作蓝本,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回顾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再现先辈的不屈抗争。我市作家在观影后纷纷提笔创作,从文学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创作实际,解读这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现精选部分优秀评论予以刊载,以文学铭记苦难历史,以笔墨凝聚前行力量。

《南京照相馆》:回归本源的真实力量

邓洪卫

在夏季已经结束,但夏天还没结束的立秋那天,我和作家、评论家朋友们一起观看了《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我的身体里涌动着跟当天天气一样的感觉,沉闷,火热,沸腾。

今年有许多热映的影片,比如《哪吒》《长安的荔枝》《戏台》等,这些影片用魔幻、传奇、荒诞、搞笑等各种元素来吸引观众,虽然取得不俗的反响和票房成绩,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大于内容,不具有真实的力量。《南京照相馆》与这些片子不同,走的是现实主义的路子,用真实去感染观众,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影像,非常了不起。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多年以前的电影好看,甚至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过去几十年仍记忆犹新,因为那时的电影制作没有现在技术先进,也没有现在这样多元化的叙事手段,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也没那么花哨,只能一老一实地讲故事,在叙事和表演上下功夫。而观众多年后记得的,往往还是当中的故事,当中的人物,当中的台词。当然,还有许多经典流传的主题歌。这些年,我们看过太多的电影,往往会觉得很喧闹,现场效果也很好,笑声不断,可看过之后,走出影院,那种激情就消退了,冷静下来细想,会觉得哪哪都不对劲,情节生硬,漏洞百出,逻辑不通,过了几天,就完全记不得电影讲的啥了,也可能记得某个明星的脸。《南京照相馆》在真实还原上下足了功夫,有着非常严密的叙事逻辑,虽是艺术虚构,但可信度高,可以称得上是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

当然,光靠精彩的故事肯定不行,支撑起故事,引领故事推进的,还得是人物。《南京照相馆》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让人难忘的小人物。书写了大时代背景下,特殊的历史时期,小人物的遭遇,小人物的情感,小人物的觉醒,小人物的抗争,小人物的牺牲,小人物的坚守,小人物的精神,小人物的价值观。它完全是一部小人物的史诗。在塑造人物上,没有扁平化,而是非常立体,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其中核心反派人物日本摄影师伊藤秀夫的塑造尤为成功。开始,我们会误以为他是反战分子,会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而剧中,也反复表现,他热爱中国文化,想跟中国人交朋友。可随着剧情发展,他的阴毒凶残暴露无遗,一面要杀人,一面还大讲“仁义礼智信”,一面鼓动杀人,一面假装仁慈,大叫“太残忍了”,一面强调跟阿昌是朋友,一面又要暗杀阿昌,杀阿昌不成,他又责怪“你辜负了我的信任”,逻辑何其荒谬,人性何其扭曲,充分揭示了日本侵略者“伪善”的本质。影片中以他为视角所呈现出来的日军的暴行,杀人放火强奸,甚至把小孩摔死后,还让抱在怀里表演,激起了我的愤怒,也更加激起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一个反派人物,翻译官王广海,他的幻想,他的矛盾,他的挣扎,直至最后的觉醒,都非常有人性的张力,让人震憾。谁也不是天生就坏或好,在特定的时刻,会相互转变。正面人物阿昌、老金等人,也都有不俗的表现。他们都不是一开始就挺立潮头,奋勇向前,而是在不断的被动裹挟中,渐渐走向正义抗争,从胆小怕事,只想着逃命,到主动帮助他人,牺牲自己,体现了小人物在乱世中的成长与转变,折射出冷酷暴力下的人性之光。由于前期细致有力的层层铺垫,人物转变显得那么饱满、真实、自然,一点都不突兀,直至最后高潮迸发时,才显得那么有力量,震撼人心。

塑造人物,细节必不可少。剧中的女主角,龙套演员林毓秀,如果不是这场战争,完全可以把明星梦做下去,成为一个好的演员。战争把她的明星梦彻底打碎,她冒死救了拉电闸救他的巡警宋存义,在日军一次次的暴行前觉醒,最终担负起揭露日军暴行的重大使命。有几个细节让人难忘,一个是她讲述与胡蝶一起照相时目光里的幸福,还有她举起相机拍摄战犯被处决画面时目光里的那种坚毅。塑造人物,语言也必不可少,到电影里就是台词。巡警宋存义,关键时刻救了林毓秀,在照相馆里看到亲人被日军屠杀的照片,瞬间崩溃,后来为了让照相馆的同胞活下去,继续没完成的事,他舍生取义,钻在车子下面出去,用城墙砖砸向会洗照片的日军官,他的那句“敢向侵略者抗争的都是勇士”,让人震颤。是的,《南京照相馆》里留下许多精彩的台词。“大好河山,寸土不让”“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我们洗的不是照片,是中国人的魂”“日本人把南京变成地狱,但总有人愿做地狱里的光”,等等,剧中人物在特定历史时刻说出来,具有相当张力,掷地有声,展现了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觉醒与担当,也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渴望,更突出了他们对捍卫民族尊严的坚定,令人警醒,让人泪目。

任何文艺作品,即便是历史题材,也要回到对当下的关切,现实的影响。如果没有现实的力量,这部电影也毫无意义。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处于当下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当然应该从这部电影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振作起来,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责任担当,坚守正义,呼唤和平。作为作家,我们应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现实主义作品,来向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脚下这片雄强的土地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