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尖触碰1937——我市作家观《南京照相馆》有感(一)
发布时间:2025-08-15  编审:盐城市文联  浏览量:0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的中坚力量,以血肉之躯捍卫人类尊严,用伟大胜利重铸世界和平,为人类正义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近日,我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集体观摩了新近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该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罪证影像为创作蓝本,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回顾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再现先辈的不屈抗争。我市作家在观影后纷纷提笔创作,从文学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创作实际,解读这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现精选部分优秀评论予以刊载,以文学铭记苦难历史,以笔墨凝聚前行力量。

平民英雄与人民力量

——《南京照相馆》观后

徐向林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群被困于南京城中的普通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誓死保存侵华日军暴行照片的故事。这使我联想到自己在创作抗战作品时,始终秉持的“英雄来自人民”的平民英雄观。

影片中,邮差阿昌的转变,是平民英雄浴火成长的典型一例。起初的他为求自保,蜷缩于乱世的角落。面对日军的铁蹄与屠刀,他的内心被恐惧填满。然而,当他目睹同胞倒在血泊之中,街巷沦为人间炼狱时,那份隐匿于懦弱之下的良知被彻底唤醒。他克服了最初的战战兢兢,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守护暴行照片、守护历史真相的行动。

和阿昌一样,戏子林毓秀即便卸去戏服,依旧风骨犹存;照相馆老板老金从最初的明哲保身,变为大义凛然地直面枪口;就连曾为日军充当翻译的王广海,也在良知的责问下幡然醒悟。这群身份各异的普通人,在国家和民族的危急关头,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心灵觉醒。他们把吉祥照相馆这一方寸之地,凝聚成小小的战斗阵地,让冰冷的镜头化作刺穿谎言的利刃。

我创作的抗战小说,所塑造的角色也多为平民。比如小说《指人译》中,在水乡摇橹的普通农妇为传递情报,勇敢地穿梭于芦苇荡之间;《莲花落》里,串街走巷的货郎,将敌军的布防图绣在了年画背面……他们从未想过成为英雄,只是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本能地选择守护心底的那份光明。而且,这些作品都来自真实的历史,都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就如同《南京照相馆》里的普通市民,或许我们记不清他们的面容,但他们双手传递胶片时的温度,以及那句“不能让真相烂在土里”的誓言,早已铭刻进了民族的记忆之中。

历史让我们领悟到一个真理:英雄并非天生就与众不同,他们不过是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毅然选择站在正义一方的普通人。当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人紧握双拳,看似孱弱的血肉之躯便能铸就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当每一双颤抖的手都高高举起守护的火炬,散落在民间的星星之火便会形成燎原之势,化作照亮时代的璀璨光芒。

而这,正是“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最生动的诠释。在这片土地上,平凡者的勇气始终是最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