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市一篇报告文学在《人民日报》发表
发布时间:2020-03-11作者:盐城文联   编审:盐城市文联  浏览量:10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抗疫主题创作,用心用情推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力作,记录真实感人的抗疫故事,讴歌负重前行的大爱情怀,以文艺的力量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
3月11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用五分之三版的大篇幅,隆重推出了我市作家徐向林创作的报告文学《打开生命的通道》,这是我市本土作家报告文学作品20多年来首 次亮相《人民日报》,系我市文学精品创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报告文学《打开生命的通道》讲述了我市医疗急救中心车管科科长张劲松奋战“疫”线的故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主动请战,成功转运了我市近八成的确诊病人,其中经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作家徐向林以文学的方式进入现场,用细腻的笔触,独到的体察,探入世道人心,宏阔叙事与细微描写相结合,文学语言生动,饱含真情实感,弘扬担当精神,鼓舞抗疫斗志。
徐向林坚持文学创作20多年,已发表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及小说作品逾千万字,早其纪实文学作品常见诸于《知音》《家庭》《婚姻与家庭》《莫愁》等纪实畅销期刊,被誉为“中国第三代纪实特稿领军作家”。长篇报告文学《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入选中宣部2016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入选全国语文教辅书;其与人合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追捕糯康:专案组独 家揭秘湄公河惨案内情》系电影《湄公河行动》的真人真事版。近年来,他进一步“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贴近本土,先后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从海平面到地平线》《本色》《红云漫天》《水绿瀛洲:大洋湾》等力作。
此外,徐向林在小说创作领域亦颇有成就。其中篇小说《指人译》被《小说月报》发表,中篇小说《莲花落》发表于《解放军文艺》头题,这两部中篇小说均被《中篇小说选刊》转载,成为20多年来盐城本土作家小说作品被重要文学选刊转载的首例,获得省作协专项奖励。他的长篇小说《蝮蛇行动》《刑警206》《指人译》等均成功售出影视改编版权,《蝮蛇行动》被影视上市公司欢瑞世纪列入重点打造的电视剧项目,《指人译》将由央视电影频道协力影视公司打造,拟拍摄三部系列电影。其担任总编剧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挥向天空的翅膀》被列为中国文联重点扶持项目,该剧由中韩团队联合打造,2019年12月连续公演三场,顺利通过了中国文联的结项验收。
为助力抗疫,用文学的力量抚慰人心、鼓舞士气,抗疫期间,徐向林除接受省、市作协指派完成报告文学《打开生命的通道》外,还创作出抗疫主题的长篇纪实散文《云上的日子》,并为歌曲《我是党员我先上》作词,该歌曲被省文化馆主题群文新作展播推出。


打开生命的通道
徐向林

己亥年最后一场冬雨,淅淅沥沥。
一辆白色的负压转运车,快速驶进江苏省盐城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空旷的停车场。1月22日,一名从武汉回来的发热病人前来看门诊,警惕的社区医生经过初诊,判断这名发热病人属于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这是战疫警报拉响后,盐城发现的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在官方消息发布后,这个停车场上的所有车辆都开走了,卫生服务中心邻近的街道上显得空旷、寂寥。
驾驶负压转运车的中年男人,高个,粗壮,皮肤黝黑,他叫张劲松,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车管科科长。他的任务是将这例疑似患者,转运至定点的市第二人民医院。
那天,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的张劲松与两名医护人员下了车,细密的雨水模糊了他的视线,他使劲抹了抹护目镜,雨水虽然抹去了,但眼前仍然有团团雾气。
作为医疗急救车辆的驾驶员,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视线模糊问题。好在,张劲松有“秘诀”——时光回溯到17年前的抗击非典战斗,张劲松是盐城市唯 一一名转运疑似和确诊患者的负压转运车驾驶员。与平时转运危重患者不一样,转运传染病患者,隔离服、口罩、护目镜一样不能少。而护目镜的雾气,常常影响到他的驾驶。
怎么办?
张劲松尝试过在护目镜上涂甘油,效果不理想;涂护手霜,效果仍不理想。后来,他改用湿纸巾擦拭,有效果了,湿纸巾上的水不易让雾气形成,保持护目镜清晰的时间最长。
这让他养成一个习惯:平时身上总会带着一两包湿纸巾。这次也不例外。
自从盐城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张劲松便进入紧张的战斗状态。
张劲松平时喜欢说自己是个退役军人,哪怕已经在急救医疗中心工作了30多年,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姿态,将平时转运、抢救危重患者称为“战斗”。
本来,他管理着二十几位驾驶员,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他可以进行值班调度,但他说:“我是军人,更是共产党员,我先上!”
这句话,成了张劲松的口头禅。
2003年,抗击非典,他说完这句话后,冲上去了。抗击非典战斗中,他独自转运了150多名疑似病人。
张劲松怕同事被感染,每转运一名疑似患者后,坚持独自一人对车辆进行消毒,清洗棉质隔离服。那段时间,他每天接触大量消毒剂,身体受到化学品的伤害,头发几乎掉光。
而他,丝毫没有怨言。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组织赴灾区救援队时,张劲松也是这样说:“我是军人,更是共产党员,我先上!”他带领盐城医疗救援队第一时间冲向灾区,克服无数困难,从灾区抢运了90多名伤员,转移了300多名山区受灾群众。
2016年,盐城“6•23”龙卷风风灾发生,他同样说了这句“我是军人,更是共产党员,我先上!”又冲上去了……
这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是这句话,依然是冲在第一线。
1月22日,张劲松驾车转运了盐城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1月24日,张劲松驾车转运了盐城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24日这天,正是大年三十。张劲松没有回家,他对负压转运车进行了消毒处理。有同事不解地问他:“张科长,你不回家过年,侍弄车子干吗?”
他回答:“我们已经进入了战斗状态,得提前准备好。”
果然,他的车子刚刚消毒完毕,就接到单位办公室主任打来的电话:有位刚刚从武汉回来的发热患者,需要马上转运。
他二话不说,立即脱下身上的棉衣,穿上隔离服、水靴,拉上值班待命医护人员,立马出发。车子启动的同时,张劲松给那位30多岁的发热男子打了电话,对方有点紧张,气喘不上来的样子,张劲松安慰他:“你别着急,我们马上就到,现在有几点注意事项,提醒你一下。”
每次出发前,与转运的患者事先通电话,是张劲松的工作惯例。转运的注意事项并不复杂,一边接患者上车也可以一边交代。但张劲松喜欢提前打电话,他说这是让患者安心:你别慌,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张劲松将患者成功转运到定点医院后,回到单位,天色已黑。
回到单位的第一件事,除了交代专业的消毒员对车辆进行消毒外,张劲松还要对自己进行全方位消毒。光是洗手,就得7次以上,每脱一件防护用品,就要洗一次手:进污染区的门,洗手;脱鞋子、鞋套,洗手;脱隔离服,洗手;脱护目镜,洗手;脱口罩,洗手;脱帽子,洗手;进入半清洁区,洗手;出门进入清洁区,洗手……
等消毒工作全部结束,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
这个大年夜,张劲松没能和家人吃团圆饭。
1月25日,正月初一。一大早,张劲松接到通知:有一例确诊患者要从大丰区人民医院,转运到定点医院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早饭还没吃的张劲松立马出发。到单位穿隔离服,对车辆隔热舱内加装隔离单,加带防护用品、消毒剂。一切妥当,拉上医护人员,风驰电掣地驶向30公里外的大丰区。
患者是一名较年轻的女子,虽然确诊,但看上去状态还不错。患者上车后,张劲松通过对讲机对隔离车厢里的患者讲:“途中有什么情况,可随时通过对讲机告诉我们。”
行到半途,对讲机响了。患者有些紧张地问:“我感觉有点儿不舒服,能不能躺下来?”
“可以,你别紧张,就躺到担架上,那上面舒服些。”张劲松说。
患者紧张的情绪逐渐舒缓下来。
当天,转运完这个患者,张劲松全身消毒完毕回到家时,已是晚上7点多钟。吃过饭,爱人以为他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走近了,却听到他轻微的鼾声,他睡着了。
爱人想扶他上床睡,他却猛地惊醒,本能地说:“我还不能睡,随时可能有任务。”
他喝了杯浓茶,强压下睡意,不时掏出手机看,生怕漏接一个电话。深夜12点半,手机响了,单位通知,市区发现一名确诊患者,要急送定点医院。
张劲松立马从沙发上“弹”了起来,火速出门踏上征程。
这一阵忙碌,回到单位消完毒,已是凌晨3点。他干脆不回家了,直接在办公室和衣而眠,其实他哪睡得着呢,手机就放在耳边,每隔一会儿,他就朦朦胧胧地拿起来看看。
手机怎么没电话打进来?会不会信号不好?
可看看信号是满格啊,他还是不放心,爬起来开灯,用办公桌上的固话打自己的手机试了试,铃声响了,一切正常,他这才放心了。
1月26日,正月初二。
张劲松的爱人早早起了床,看到张劲松做好的红枣汤圆茶,正在餐桌上冒着热气。平日,张劲松在工作不忙的时候,会做这种红枣汤圆茶,既能当茶又能当饭,一举两得,他们夫妻都爱喝。
这次的红枣汤圆茶,是张劲松在单位一夜无眠后,赶回来做的。可是,一碗茶还没喝下去,张劲松又接到通知,要他赶紧出发,去转运一例发热患者。
爱人问他:“你手下那么多驾驶员,就不能安排一个人去吗?”
张劲松道:“新手不能上啊,他们没有经验,一步不到位,就可能被感染!”
爱人不出声了。张劲松出门的时候,她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塑料袋,塞到张劲松手中。
“这是什么?”
“暖宝宝,穿水靴的时候往脚底一贴,脚就不冷了。”
张劲松开车到单位,里面除内衣外,只能穿薄薄的手术服,开车时不能开空调,必须开着车窗,以通风透气。这样的冷,张劲松倒不怕,毕竟他当过兵,平时也注意锻炼身体,经得住冷风吹。他难以忍受的是来自脚底的寒气。
水靴冰冷,不抵寒。尤其是夜里出任务回来,要站在污染区装满消毒液的水盆里泡水靴,泡完后,穿上拖鞋进入半污染区,而后再进入清洁区。这一过程,快的话要1个多小时,慢的话要4个小时。
寒气,张劲松可以忍受得住,但他就怕因此而受凉感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如果不小心患上感冒,免疫力就会下降,人会变得脆弱,那就必须下火线。
有了这个“暖宝宝”,张劲松的脚暖和了,他的心更暖和!
截至3月8日,盐城通报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27例,无症状病例8例。这些病例中,有八成都是张劲松驾车转运的。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我们把一线医护工作者称为“最美逆行者”。但张劲松这样转运病人的120急救车驾驶员们,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战斗团队”。因为他们的成功转运,与时间赛跑,打开了一个个生命的通道!


作家简介:

徐向林,1973年4月生,东台人,现任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策划部副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盐城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主持秘书处工作)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亭湖区政协委员。文学作品见《解放军文艺》《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啄木鸟》《中国报告文学》《山西文学》《安徽文学》《雨花》《芒种》《海燕》《今古传奇》等刊,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作品曾获中国法制文学奖、中国工业文学奖、草明工业文学奖、江苏大众文学奖、盐城市政府文艺奖等五十余项奖励。